《本草綱目》記載麥冬:“去心熱,止煩熱,寒熱體勞,下痰飲。”
別名:麥門冬、寸冬、沿階草。
來源: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干燥塊根。
性味歸經(jīng):甘、微苦,微寒。歸心、肺、胃經(jīng)。
傳統(tǒng)功用
1.清心除煩:用于溫病邪熱入營、身熱夜甚、煩躁不安、熱傷氣陰、心煩口渴、汗出體倦、心陰不足、心煩不眠、舌紅少苔。
2.養(yǎng)陰潤肺:用于陰虛肺燥、干咳、燥咳、勞熱咯血等。
用法用量
煎服,6~12克。
藥材性狀
塊根呈紡錘形,兩端略尖,長1.5~3厘米,直徑0.3~0.6厘米。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,有細(xì)縱紋。質(zhì)柔韌,斷面黃白色,半透明,中柱細(xì)小。氣微香,味甘、微苦。
藥理作用
增強(qiáng)機(jī)體免疫力;清除自由基;延緩衰老;改善心臟血流動力學(xué);抗心肌缺氧;抗心肌梗死;抗心律失常;提高耐缺氧能力;降血糖;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;抗菌等。
應(yīng)用指南
治療慢性胃炎
麥冬、太子參、丹參各1 5克,制半夏、炒梔子、牡丹皮各7.5克,柴胡、甘草各6克,生白芍藥、青皮各1 0克,水煎服。
治療骨蒸肺痿、四肢煩熱、不思飲食、口干渴
麥冬(去心,焙)、地骨皮各150克。先以水400毫升,煎麥冬20克,至300毫升,去麥冬加入地骨皮,煎至200毫升,去渣。分2次溫服,空腹、飯后備服1次。
治療火逆上氣、咽喉不利
麥冬7升,半夏1升,人參、粳米各90克,甘草60克,大棗12枚。上六味,以水2400毫升煮取1 200毫升,溫服200毫升,每日3次。